在2024年11月15日,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提出了对新时代城市建设和区域科学学科发展的三个重要认识。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科技的迅速发展,这些见解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决策者和实践者指明了方向。
曾教授首先强调了对经济学科发展的重新认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前所未有。不同于以往的经济繁荣期,当前的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增强我国经济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经济学科面临的挑战,明确未来研究的方向,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
其次,曾刚教授谈到新时期空间结构的变化。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困难的边缘交界地区通常难以发挥其潜力。然而,现实状况却显示,这些地区开始展现出新的发展动力,甚至挑战了“大城市带动周边小城市”的传统观点。随着经济学的规模效应逐渐减弱,中小城市作为新的增长极的辐射作用开始被认可,生产空间、生态空间与社会空间的融合性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必须找到新的发展模式和理论支持。
第三个关键点是重新认识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在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的动力主要依靠劳动、资本和土地等传统要素。然而,进入数字化时代,这些要素的影响力正在减弱,科技、数字网络和社会关系等新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一转变要求研究者在探讨城市发展动力时,更新经济学模型,关注科技和信息化给城市生活带来的深刻变革。
曾刚教授最后提出,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城市建设与区域科学学科的发展应注重“融合”与“结网”。“融合”意味着要推动经济、自然与社会等多领域的深入合作,并鼓励经济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而“结网”则强调建立多方协作的平台,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
在全球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曾刚教授的见解不仅富有前瞻性,更为我们理解和应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复杂性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城市建设的每一步,都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拓展,更是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结构的深刻思考与创新实践。在此过程中,政府、学术界与社会各界的协同合作无疑是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官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