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习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城市规划和执行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到2022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达65.22%,城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习总书记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当前,我们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有利于把巨大的人口规模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使城市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提升城市规划水平。习总书记指出:“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以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人民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重要目标,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构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生活环境,在包容性中彰显城市温度。为此,要聚焦人民群众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要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要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公共产品提供给人民,提高民生福祉和生活质量。健全制度、完善政策,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习总书记指出:“要支持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对于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要顺应人民需求的变化,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要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不破坏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不随意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地形地貌,不伐移老树和有乡土特点的现有树木等,构建和谐优美生态环境,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群众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要聚焦为民、便民、安民,尽可能改善人居环境,改造水、电、气等生活设施,加强社区服务,提升服务功能,更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确保安全。
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习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要围绕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加快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同时,还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官网二维码